马筱梅在玥儿弹钢琴时直播,玥儿停下后让其继续,被指不尊重孩子
6月30号晚上,马筱梅开了场直播,本来是想秀一秀和继女玥儿的日常,结果评论区炸了锅。
6月30号晚上,马筱梅开了场直播,本来是想秀一秀和继女玥儿的日常,结果评论区炸了锅。
一边有人晒孩子拿了奥数一等奖,一边有人炫耀自家宝贝钢琴十级证书;而你家孩子刚考了个95分,还错了两道计算题。
凌晨1点,老林盯着手机里的报警记录,手指还在抖——就因为邻居家孩子练琴多弹了20分钟,他跟人从楼道吵到派出所,现在领导发消息让他明天去办公室“谈谈”,妻子在卧室里哭,说这日子没法过了。明明是对方扰了自己的清净,最后糟心的却全是自己的生活,这事儿想起来就憋屈,可
刷朋友圈时,张妈的儿子刚拿了奥数一等奖,李爸的女儿钢琴考到了十级;转头看自家孩子,数学考了95分,却错了两道基础计算题——不少家长心里瞬间“咯噔”一下,焦虑感随之翻涌:“这怎么行?得再加把劲!”
属鸡的朋友,你是否总在细节里打磨自己?习惯把每件事拆成具体的步骤,哪怕是整理一份报表,也会反复核对数据;哪怕是学一项新技能,也会从基础动作练到熟练——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敏锐与务实,像藏在工具箱里的精密零件,看似寻常,却在不知不觉中为你攒下了成事的底气。而十一月的
“早上 8 点,张社工的手机就响了:独居的李奶奶家里水管漏了;上午 10 点,调解王阿姨和楼下的噪音矛盾;下午 2 点,组织社区孩子的课后托管;晚上 7 点,帮刚搬来的租客办居住证 —— 这不是 “打杂”,是社区社工的普通一天。很多人觉得他们 “啥都管”,其实
人人都知道“勤奋能成事”,但很多人陷入了“低品质勤奋”的陷阱:每天忙得团团转,却没收获;重复做着机械的事,却没进步。其实,勤奋从不是“熬时间、拼体力”的表面功夫,而是“心、脑、手协同”的高效状态——用心定方向,用脑找方法,用手去落地,才能避免蛮干,真正把努力转
这里是CC,作为一个每天和五线谱打交道的人,谁能想到我最后还得跟雅思死磕呢?我的目标是想去香港读书,顺便也瞄了一眼新西兰,但主要还是香港。毕竟那边音乐资源多,机会也多嘛。不过英语一直是我心里没底的那块短板。说差也不至于完全张不开嘴,但发音总是被朋友调侃说带着一
前几天,一位新学生的家长带孩子来见我,困惑地说:“孩子前一年就只练了一首曲子,虽说拉起来还挺好听,但实在太无聊了。”我想,这该是很多家长和老师常遇到的问题——对于业余学琴的琴童,到底要把一首曲子练到什么程度,才该“学会放手、换换口味”呢?
小林是小学五年级学生,聪明但意志薄弱:作业稍难就哭鼻子,遇到比赛输了就闹脾气,练琴超过半小时就喊累。妈妈希望他能“皮实”点,但方法用尽——打骂只会让他更叛逆,说教又像耳旁风。直到班主任王老师设计了一套“闯关计划”,小林才像换了个人。
深秋的午后,李女士攥着女儿小雨的期末成绩单在咨询室里红了眼眶。这个从小被夸"别人家孩子"的12岁女孩,这次数学竟跌出班级前十。更让母亲揪心的是,整理房间时发现女儿偷偷撕掉的绘画比赛落选通知书,以及日记本里那句"我永远达不到妈妈的期待"。李女士声音发颤:"我们给
最近这几天,通过读一本名叫《学琴日记》的书,对其中陈老师所讲到的三种背谱方式,产生了一些感悟。
想起当时练琴时,师傅说一句,自己就照着做,说爬格子就爬格子,说弹1234567就练1234567,说按C和弦,就按C和弦,……。星星点点,进步比蜗牛慢。
近日,管风琴演奏家、中央音乐学院管风琴教授沈媛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段“路途中练琴”的视频,引发广泛关注。视频里,她在飞机、高铁奔波间隙,甚至餐厅等餐时抓紧练琴的画面,既获业内对其专业坚守的赞叹,也遭部分网友“作秀”“摆拍”“团队打造人设”的质疑。
有一说一!它的音色还原度超高,蛮适合弹老薛的抒情曲,那种细腻的情感一下就出来了~手感也很绝,练琴的时候完全沉浸在音乐里,就像在老薛隔空合奏?~
原以为只是亲子摩擦,却有人补刀:北师大最新青少年抑郁筛查,小学组检出率18%,比五年前翻了一倍。